Text

故事和神话在所有社会中都很常见,但所谓“文学”的形成却是相对罕见的现象。大多数以口头形式表达的语言甚至没有文字,而书写的出现,即可见语言的出现本身并不标志着文学的出现。那么文学是如何产生的呢?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中国西南部的一个小型藏缅少数民族——纳西族(the Naxi),以及他们的仪式文本如何发展成为面向更广泛受众的文学来回答这个意义重大的问题。

让我们回到文学史,回到文学的起源,并通过一个说明性的案例,转向最近关于这个主题的汇编性研究成果:《How Literatures Begin: A Global History》(Lande 和 Feeney,2021)。正如标题所示,编辑Joel Lande 和 Dennis Feeney在这本书中旨在揭示文学的起源;为此,这本书按地理顺序组织:我们从中国出发,经过日本再到韩国,然后到印度、希腊和罗马帝国的拉丁语世界,然后继续到罗曼语系。在书中,非洲文学和非裔美国文学都有被纳入。然而,该书中关于“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这一节几乎是一个脚注,被草率地附加在书末的几页之中。到这一阶段,读者只能假设“世界”早已在此前被“走完”。问题恰恰在此:难道中国文学、希腊文学不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吗?在他们的综述结语中,编辑们似乎对“翻译”或某种类似翻译的机制可能构成全球文学兴起的共同特征感到近乎震惊。重新思考翻译在世界文学中的作用意味着要提出一种不同的观察文学的方式:如果文学史(我认为是翻译史)被彻底去中心化,它会是什么样子?关于翻译在文学起源中的作用问题与世界文学作为整体存在时面临的问题相似:整个语境无法被完全把握(the context cannot be grasped in its totality)。我们需要的是更清晰的焦点,这需要一种望远镜式的方法。遥远的东西必须被放大。那么,我们首先解决这个问题(翻译如何才能产生文学,而不仅仅是产生“世界文学”的当代翻译体裁?),然后我们通过望远镜观察,开始关注一些更详细的细节。因此,我们从亚洲开始,然后放大到佐米亚(Zomia),那里居住着倾向于抵制国家统治的山地部落(Scott,2009)。镜头拉近,我们看到了多民族的中国西南部,以及喜马拉雅山麓的大河谷。焦距再拉长,丽江市映入眼帘。这里是纳西族的文化之都。

纳西族有一个围绕白蝙蝠的神话故事,白蝙蝠飞到天上收集神圣的占卜经典。白蝙蝠故事的叙述引人入胜,主人公傲慢自大,又带有几分放荡不羁的滑稽色彩。正如中国传统中的佛教译者玄奘(602-664)演变成佛教文学文化的象征(圣典的传播者),更加明显具有神话色彩的白蝙蝠对纳西族也有类似的作用。但这个故事从何而来?为什么白蝙蝠被赋予了这样的角色?神话是如何成为文学的?本文以纳西族传统中的白蝙蝠传说为案例研究,具体揭示了东喜马拉雅地区的故事如何通过翻译过程融合成一个独特的文学故事,并成为书籍文化的象征。在将文学作品从 A 语言翻译成 B 语言之前,从神话和仪式到文学的路径需要经过多重翻译过程。最重要的是文学化(literarization),我认为这一运动将沿着实现化过程(spectrum of actualisation)不断迈进。我们可以在纳西蝙蝠神话中亲眼看到这一可以称为“文学实现化”(literary actualisation)的过程。

这个神话之所以成为文学,是经过一系列的翻译实践实现的:翻译是借用,翻译是拼贴,翻译是一种构建,一种修饰。研究神话故事情节,我们会发现它是从多个来源拼凑起来的,翻译是对既有符号的编排与重组,是创造性的组合,是“拼贴”(bricolage)。拼贴本就是由碎片构成的混合体,而白蝙蝠的故事则是多元文化碎片和多语言碎片的交织而成。最终,蝙蝠得到了经文,却因其狂妄而疏忽,将经书掉入金蛙之口。金蛙随后被杀,其身体与内脏化为占卜系统的基础:五行和十二生肖(the five elements and the Chinese zodiac)。

20 世纪末,纳西作家沙蠡在一篇探讨青蛙符号在纳西族传统服饰上的意义的中文论文中重新诠释了这一神话,从而使这一神话具有了更加文学化的形式(沙蠡, 1998)。沙蠡用当代元素润色了这一叙事,并融入了中国文化典故。我尝试将白蝙蝠故事的起源及其文学化路径加以理论化,视其为一种符号间翻译 (即从神话到文学或“民间智慧”到文学的转变),同时也涉及更传统的语际翻译(从藏语到纳西语,或从纳西语到汉语),但最重要的是,它是从一种实现较低潜能的文学形式到潜能充分实现的文学形式(from a less actualised to a more fully actualised literary form)的翻译,这一过程本质上是跨语言和跨文化的。

与翻译研究的“外向转型”(outward turn)相呼应,本文提倡对文学史进行彻底的反思,从既定的经典和世界文学转向关注边缘文化传统的去中心化方法。翻译不仅仅是在语言之间转移文本,而是一个从文学诞生之日起塑造文学本身的根本转变和适应过程,凸显了文学传统的动态和流动性,而这种性质往往被传统研究所掩盖。当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小文学(the smaller literatures)上时,可能会看到更多。

Bibliography

Lande, J. B., & Feeney, D. (Eds.). (2021). How literatures begin: A global histor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2307/j.ctv1f70m03

Scott, J. C. (2009).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 Yale University Press.

Sha, L. 沙蠡. (1998). Lijiang Yumushen lun 丽江鱼姆神论 [A discussion on the goddess Yumu of Lijiang]. Yuanfang Chubanshe.

Cite this article

Electronic reference

Duncan Poupard, « Synopsis: 关于蝙蝠、借用和起源:翻译如何孕育文学 », Encounters in translation [Online], 3 | 2025, Online since 16 mai 2025, connection on 27 juillet 2025. URL : https://publications-prairial.fr/encounters-in-translation/index.php?id=1028

Author

Duncan Poupar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uthor resources in other databases

  • IDREF
  • ORCID

By this author

Translator

Zhenzhen Du

University of Oslo, Norway

Author resources in other databases

  • IDREF
  • ORCID

Copyright

CC BY-SA 4.0